零、前言

如题,这篇文章想通过我总结的7个法则,聊聊如何高效打工。

不管我们如何想做特立独行的少数派,打工都是现阶段,相当部分人标准化赚取面包的方式。

纵使切格瓦拉教主如何一呼百应,大家嘴上喊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但身体却无比诚实。

诚实如我,这段时间几乎日均投入15小时在打工上,想了想既然要分享,也没有比分享打工心得更合适的了。

那么就谨以此文,称之为打工军规也好、职场软实力也好,献给各位也许被打工困扰的同学们~

一、角色化法则

为什么打工会让人心累神伤?

我会从角色化扮演的角度,来解读打工为什么让人心累神伤。

什么时候人不心累?做自己的时候不心累。

但打工几乎不可能让你做自己,你在打工时永远是角色化的你。其实不只是打工,当你进入父亲、朋友、丈夫角色的时候,也都是角色化的自己,都会面临压力。

角色化的你就不再是你,你不再是金城武也不再是刘德华,你只是一个敬业的演员,一样要和其它演员一样早起集合。

角色化的压力在于:即使你再欣赏一起开会的同事,一旦你的职位和角色要求你去和他argue方案,你也得充满专业度地去争个面红耳赤。即使你们有温暖的瞬间,在办公场所,受限于在公司的角色,你们也无法像朋友一样相处。所以,从打工这件事的本质来说,承担好岗位角色本身才是主旋律。

能够快速且专业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打工的重要目标。千万不要试图在工作中添加过多的个人情绪和喜好,试图时时刻刻做自己,这会很难被专业的打工组织、环境认可。

进一步说,如何不心累呢?

如果能够放过角色化的自己,就不会那么心累了。

比如,你是一个很腼腆的人,很不喜欢约别人开会,但工作需要你又必须如此,所以你时常纠结。

此刻建议的想法是,能够把自己融入到这个角色中,把工作角色和本我切分干净,不再把在公司开会这件事和自己的个人喜好、本我志向联系在一起,只当作是像体检、洗牙一样不太喜欢但又定期需要履行的事项即可,心理压力便不会那么大了。

不心累之后,我们还会身体累,还会有很大的压力,担心忙到焦头烂额却完不成预期目标。

在工作能力方面,我有过三次较大明显的跃迁,当我悟到这些之后,我的工作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升,现在我分享给大家。

二、成为Owner

第一个想法是:这事全靠我了。

刚开始打工大家都会有畏难情绪,觉得自己是新人,就应该事事请教学习。但久了你会发现,职场的信息隔离往往强到不可忽视,最了解一个岗位的人往往是从事者自己。

过分依赖于别人的信息输入,会让你停滞等待,仿佛总需要权威者的一句答复才能安心继续落地。

但这是不对的,崇尚权威会冰封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长缓慢。

正确的思路是,意识到自己是这件事的owner,意识到自己应该做出决策并承担后果,意识到不依赖于信息输入,而是自己尝试验证来获得真知。能够有owner意识,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不陷于定式,能够让别人对你的工作方式和成果有所期待。

迅速独立理清自己的思路,清晰透明地推动验证、得出结论,就是最佳完成工作的开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有更大的权责,背后一定是更多的注视和误解,在追求成就之前,要先摆出足够独立负责、勇于付出的姿态。

三、聪明工作

第二个想法是:工作不该是辛苦的。

英文也有这么一句话:work smarter not harder

含义也显而易见,工作应该是倾注智慧越做越轻松的,而不是被动承受越做越累。

职场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战术懒惰的,他们往往工作地很勤奋、很辛苦,但产出总是不多。

在打工初期,往往靠着勤奋和辛苦获得了飞速成长,但马上因为疏于思考如何更聪明地工作,而无法突破瓶颈。

战术懒惰会导致你误以为工作越辛苦越充实,所以你会更倾向于多做事、把自己的时间填满。但不经思考,往往会被困难的工作、不合时宜的工作占满精力,而真正该认真思考做出成绩的工作,被忽略掉了。衡量产出时,你只能交出10件60分次品,而其它聪明而精进的同事却可以交出2件高优先级的90分精品,虽然你付出的工作量可能更大,但从价值的角度上讲后者更多,也往往更受赏识。

衡量工作产出,是以价值和质量为标准,从来不会以功劳和苦劳为标准来衡量。假使偶尔会,长期也没人能持续苦下去,这是无意义的内卷,没人想一辈子靠苦功夫工作。

懂的聪明工作的人,对于同类问题的解法,一定是日益精进、不断迭代的。如果每一次你仍然以同样的方式去处理一个问题,你也许就存在一定的战术懒惰情况。工作的目标是不断迭代自己的工作模型和战术方法,让自己能越做越轻松,越做越精进,而不是不断加大自己的付出,试图用辛苦付出来获得慰藉。

与其下苦功夫感动自己,不如多用智慧思索如何工作地更巧妙。

四、最终产物

第三个想法是:每一项工作都有最终产物

我之前很喜欢从方方面面去拆解问题,形成一个个方案和分析报告,最后散落出来只是小碎片被组合后的更大碎片,问题仍然没有进展。小的问题被组合成大的问题,没有思考到底,问题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没有全局地思考洞见。

直到意识到最终产物的存在,才明白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

首先,最终产物应该是一个独立交付的价值,比如一个如期上线的功能。

这个功能应该有完整的介绍文档,那么按照这个思路,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在这个文档中,包括会议沟通、变更、需求文档和技术文档。

进一步说,如果不能被纳入到这个最终文档中的,一定是和这个目标偏差的工作,或者不算是一种产出。比如中途你解决了另一个高优系统bug,这是一个分支事件,不能被写在这个需求内,所以算另一项产出。

而人经常会遇到多事项并行的情况,你会遇到很多值得解决的问题,解决之后,会占用你的精力并带给你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迷惑你的感知,让你忘掉最初的目标。

所以正确的方式是,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考卷,先把每一个考卷列出来,再一张张完成。而不是以每个考卷里的题目为单位,在一张张考卷上切换,那样可能每一张都不会及格。

一切都要围绕一件事的主线来进行,不在当前主线上的事情,就要另开一条新主线,而同一时间,不应该有太多条主线。

我意识到以上三个想法时,我的工作思路因而改变,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也希望能够引发大家思考和进步。

但有思路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技巧和方法经验,接下来再分享3个小方法:

五、要事第一

第一个方法是:先做自己最揪心的事情。

工作中往往很多事都让我们揪心,但必须要找到最揪心的那一件。最揪心意味着,你对那件事束手无策,或者完成风险极大。

而做工作,某种意义上就是排除风险,而人对于风险是有潜意识感觉的。

潜意识是不会骗人的,不管你有多少工作,多长的待办清单,总有那么一两件事是让你牵肠挂肚,焦虑到无法睡觉的。那么你要做的就是:听从你的内心,把这些事情作为最高优先级,优先地去完成。

假设最揪心的事情我们称之为P0问题,那么依次再低优先级的就是的P1和P2。我们定义P0是必须完成的,P1和P2是应该完成的,P3和P4是建议完成的。虽然继续往后我们可以排到P8甚至更多,但一般来说,超过P4优先级的,就不是当下该考虑的事情,可以暂缓一下或者拖一拖。而往往最揪心的事情,都是P0的事情,你的内心已经帮你权衡好了。

如上文所说,工作应该有最终产物,所以无论这个揪心的事情多复杂,都要找一张纸写下来,同时标清楚这个最终产物到底是什么。比如我最近揪心的是移动端搜索项目,那我就需要用一张思维导图,把移动端搜索相关我最担心的事情都写下来,一个个配上预计方案,写着写着就不会焦虑和担心了。

不要给自己设置太多并行的所谓重要事项,first thing first,某一时刻重要的事情永远只有一件。

六、已知迁移

第二个方法是:从未知域映射到已知域。

我接手新的项目、尝试新的工作,都能比较快地上手。

核心的原因是,我擅长类比和联想,擅长把未知的问题映射到已知中考虑。

我的本职工作是产品经理,在我需要从业务运营角度分析业务商业模型时,我不会第一时间去找商业分析的方法论学习,反之,我会先把商业模型和产品模型做一个映射类比,从自己熟悉的角度来看。

比如我已知产品模型往往有增长和留存,有著名的AARRR模型,用户的获取和留存转化可以分为五大阶段。同时产品一定是某个业务的映射和反映,那么业务模型我也会拿这些已知经验去套,寻找业务模型中是否有类似的公式和逻辑。最后发现,其实业务中,也有类似的模型,比如销售七步法和获客漏斗。

但进一步,未知域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无法找到映射的,因为你目前已知域是有限的,且无法全部理解未知域的本质,这个时候就是获得成长的机会。

比如,当你操盘业务的时候,不单单要考虑数据指标,还要考虑组织架构和部门合作,而映射到产品中,其实是产品模块的划分和系统服务之间的协作。这时候很多做业务的经验,比如权责边界、正向激励方法,就能反过来补充已知域,成为你做产品架构设计上的一些灵感。

总之,当你遇到极其复杂的未知问题,建议:

1. 找到熟悉的地方,用已知去类比,打开缺口

2. 随着未知逐步清晰,分析并联想补充到自己熟悉的已知领域中

这样坚持去做,会让你的本职工作领域建立起和更多其它知识领域的连接,能够不断联想抽象,让你习惯于复用已有经验,逐步融会贯通。

七、过程精细化

第三个方法是:随波逐流的事情不要做。

人们常说go with the flow,但其实工作计划安排并不适用。

工作中有很多事情是没有目标和清晰路径的,或是因为当前还不是最佳时机,或是因为这件事价值本身没那么大。当你需要反问自己:当前是不是做某项工作的最佳时机、当前做这件事是不是有价值的时候,往往答案都是否定的。

一个没有时机目标和明确价值的事情,就是做到哪算哪,随波逐流的事情,我不建议大家做。

这并不意味着我否定了很多长期有益的事情。就算是长期有益的事情,往往都有明确的兑现周期,只是周期比较长而已,同时,长期有价值的社区,往往也有明确的价值,只是单位时间内价值比较小。并不组织大家做长期有效的事情,我真正希望大家警惕的是那些“看似有用”的形式化事项,落实下来往往发现根本无法落地,也无法制定明确计划。

比如当你写年度计划,你很希望自己能够在英语方面有所建树,但如果你的事情是“读100篇英文文章”,这就是一件很随波逐流的事情。真正有清晰价值和路径的事情,应该足够细化,比如:

1. 在英语方面有建树,到什么程度?是否能用托福100分等来衡量?

2. 为了达到托福100分,一定不是随便“读100篇英文文章”就可以概括的,你该如何安排这100篇文章,这100篇文章该如何选择,才和托福100分有强关联,是否“读100篇英文文章”有80%以上概率保证你能达到目标?

3. 进一步,如何拆解这个实现路径,用多少时间来准备,多少时间复习?

为了能够拿到明确地产出,让自己不后悔,想真正达到的结果,一定要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来保证拿到,否则事事都随波逐流去做,就好像一边去山上放养,又不想赶羊,祈求靠运气能让所有羊按时回家一样,是完全失去掌控的。

尤其在团队合作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一个足够优秀的好点子。

能够用精细化过程管理拿到价值的人,才是团队最需要的。

总结

最后,打个总结。

建议1:角色化法则

要让自己正视工作,足够专业,需要理解角色化和本我的关系,不去混淆个人喜好和角色专业该做的事情。

建议2:成为Owner

善于学习,但又不依靠和崇尚权威,相信自己在某一个决策当下的独特性,敢于用责任感和努力来逼近最优的决策。

建议3:聪明工作

要让工作越做越简单,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聪明地工作中”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中”,关注产出而不是付出。

建议4:最终产物

确定好工作的主线,不断往主线上丰富内容,而不是发散地投入精力在分散的事情上,导致主线进展模糊。

建议5:要事第一

为了选定好的主线,要有“要事第一”的原则,不是最揪心的事情,可以暂不投入很多精力去思考,同一时间,最重要的事情永远只有一个。

建议6:已知迁移

如果遇到了未知的事情,先从已知入手类比,是很好的切入方式,不但能消化未知,也能将新知和已知融会贯通,让自己获得更完整的洞见。

建议7:过程精细化

在工作中,做每一件事,都要有明确目标和计划路径,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去思考明确目标、强关联举措和可行性,可能是职场中最需要修炼的主要能力。

以上就是:从心智,到战术,到方法层面,我总结的高效打工7条建议,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以上,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