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娱乐作品的野蛮化倾向
前天第一次听了完整版的《哪里都是你》,这首歌在网上被称为年度emo歌曲。过去对这类流行歌不太有感觉,但前天夜里却一度听到emo。今天对这首歌基本免疫了,再去观察当时听歌的心情,倒显得有趣起来。
首先,的确是被勾起了一些难忘的回忆,但绝没有歌里唱的那般痛苦和难以放下。在听这首歌的时候,难过的记忆被放大了很多倍,甚至带给人一种“此生都不会再快乐”的宿命感。比如这几句歌词:
“ 忘了吧忘了吧忘了吧/忘了你的所有/不过是找了一堆美丽的理由/把你的痕迹都统统掩埋/"
也许为了让听者产生更深的共情,这几句歌词明显言过其实,价值观上也不太正确。“忘了你的所有”这种全盘否定的说,着实有几分幼稚,后两句则有一种将过去全盘否定,从伤心的经历中逃离的感觉。这样的情感表达,还是不要与其共情的好,抱着歌词里这种心态生活的话,人生怕是很难有新的开始。早上又听了一遍《无人知晓》的第10期:《让万物穿过自己》,孟岩把不愉快的事情比作房子。如果每次都把难过的经历看的很重,内心无法释怀,经历就会变成一座座房子,阻塞住我们的心灵。相比之下,让这些事情一件件穿过自己,让自己仅仅在场,而不无意识地深陷其中,所要经历的痛苦会少很多。节目里还提到一个看问题的方法,也很有启发性:让人不愉快的人和事,都是在修正我们前进的路,最终让我们通向该去的地方。回到前面提到的那首歌,情绪平复之后,会觉得它营造了一种虚假的情感表达,会让没有那种情感体验的人,也深深陷入到那种情绪中。在网上找来这首歌的live现场看,虽然隔着屏幕,但很容易就被台下的观众代入到一种群体感动中。在这种感性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刻,想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是很难的。这样的感性陷阱,在生活里很常见,几乎大多数广告都在营造“有了更好”的氛围。但事实上,并没那么重要(需要)。“错过的人、没得到的机会、难放下的经历”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之所以会让人难过,是因为看待这些事情的视角太“短期”了。从一生的维度看,很多事情都处于动态变化中,人也会不断成长,生活不会被某件事决定最终的结局。在《孤独的价值》中,作者谈到孤独时,也有相似的观点。书里说:
今天的娱乐作品有夸大伙伴重要性的倾向,与此同时,又向观众灌输了“孤独非常痛苦”的观念。在电视剧和动画中,这样的情节也在反复上演,产出过剩。”家人之间的爱“也是如此。这种带给观众的感动,对创作者来说技术上非常简单,对受众来说也绝非生理上无法接受。因此,大家都在利用这些感动,结果就是使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只要把它当成精髓加进去就一定没错,这仿佛成了一种共识。
当这样的娱乐作品越来越多,“排斥孤独”会更容易成为大家的共识。如此一来,人们可能会下意识用这样的标尺来衡量自己的生活,进而陷入自我怀疑。作者也提到这类娱乐作品泛化,可能会带给人的负面影响:
一旦用这种被灌输的观念来思考,孤独就变成了必须排除的异常情况。因为孤独是不应该存在的,所以往往轻微的孤独感就会导致自我否定。而那种认识到底从何而来,很多人却完全不会思考,这就易引发严重的潜在危险。
事实上,孤独并没有那么糟,尤其对于创作者来说,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十分重要。人的思考,也多数发生在孤独时刻。面对“令人emo的流行歌”、“孤独陷阱”这类事物,保持独立思考是最有效的应对方法。这首歌或广告在表达的内容足够客观吗?通过这样简单的判断,来避免被这类娱乐产品糊弄。当对一件事情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再结合自身的实际境遇,许多焦虑和问题都会自动消散,生活会变得更具体,也更容易去改变。
2.所有的娼妓都很阳光
村上龙的《男人都是消耗品》,是一部很有趣的杂文集。作者聊了许多男人女人的话题,部分观点势必会被读者诟病,但这依然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读这本书的过程,常有“耳目一新”的感受。经常觉得:”啊,怎么这种话都敢说!“”真是犀利啊!“”虽然不太礼貌,但这么想太有趣了!“书的标题也很有趣,诸如:《所有的娼妓都很阳光》、《我讨厌勾引有妇之夫》、《年轻美貌的女人,你绝对跟不上趟》、《有妇之夫希望靠着爱情、勇气、罐装啤酒快乐地生活》等等。有自己的观点独特,并敢于肆无忌惮地表达,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个性吧。
3.猫和书就是我最珍贵的伙伴
村上春树的《弃猫》,是一本读起来略微沉重的书。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父亲“这个话题,对村上先生来说,“面对”和“讲述”起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作者从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去海边丢一只猫的回忆开始,讲述了父亲一生的经历。小时候父亲被送到寺庙做和尚,长大后参加中日战争,这种身份的矛盾感,给其性格造成了很大影响,也决定了他与村上先生的相处方式。村上父亲在中日战争中,屠杀中国俘虏的经历,给他日后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这种不愿对其他人谈起的事情,却被村上先生敏感地感知到,并承接了。他在书里说:
多年来压在父亲心中的沉重往事,借用当代词汇形容,就是”心理创伤“,部分地由我这个做儿子的继承了下来。所谓心与心的连接就是这样,所谓的历史也就是如此。其本质就在”承接“这一行为,或者说仪式之中。无论其内容多么令人不愉快、多么不想面对,人还是不得不接受它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假如不是这样,历史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承接”这个词用得很妙,从父子角度看,是血缘关系的延续,从战争历史的角度看,代表着不遗忘。在书的结尾,他谈及写作时说:
”我是那种非得亲自动手,将文字落在纸上才能思考的人。而越是书写、越是返回去重读,我越是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自己正在变得透明。仿佛将手抬到眼前,却能透过它看到对面的微光似的。“
这种写作带来的感受,和孟岩所说的“让万物穿过自己”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将自己抽离出来,更理性平和地面对发生的事情。写完这篇文章,七月也快接近尾声了,现在感觉每周都是一晃而过,一直希望可以多记录、多留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