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第一次在豆瓣记录数据,距今已经 12 年。这 12 年,我从不谙世事的学生,变成了职场打工人;从计划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跨界到了博物馆管理;从自以为是的淡泊明志,到与时舒卷的和光同尘……变化总是在时间的积累中发酵,或醇厚,或清香,都是自己人生的杜康。


在 2015 年的 12 月 31 日,我第一次在朋友圈依据豆瓣的数据总结当年的收获,当时没有什么具体的观分享,只是汇报了一下数据,从此之后的每一年 12 月 31 日,我都会在朋友圈分享一年的收获,当然内容上也做了一些升级,2018 年 12 月 31 日,我分享了自己心目中年度最好用的 APP;2020 年 12 月 31 日,在原有的基础上,我增加了自己的主观评价。

IMG_7417

今年六月份,我读到李开复与陈楸帆合著的一本书,叫《AI 未来进行时》,对我触动很大。这本书立足于现在的技术,戴着脚镣地畅想了 20 年后极有可能实现的生活(别以为 2042 年很遥远,回首看 2002 年,你会发现 20 年时间在人的一生中,其实并不漫长)。我突然发现,在个人数据还尚未充分服务本体的现在,大量地做观点输出,极有可能会成为未来投喂 Ai 的数据积累。举个例子,现在已经有很多项目可以复现离世人的音容,这对很多痛失亲人的人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假如有一天,AI 真的可以依据我从前、现在以及将来留下来的观点,模拟我的思维方式,复刻我的所思所想,或许这就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不死不灭,或者也算是一种形式的数字孪生吧。

基于这个思考,我开始在朋友圈大量阐述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促使我对从前的榜单再做一次升级。把从前的年榜,拓展成月榜,因为一方面现在的技术发展极快,年度总结不可避免地会忽略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这样子可以倒逼自己多输出一些内容,一举两得。

AI未来进行时

以下,就是我七月的月榜了,我还是从本月读书、本月听的音乐、本月看的电影、本月对我影响最大的 App以及本月的手机依赖度,这五个维度作为大纲来构建本篇文章,对我而言,这五个维度基本上涵盖了我除过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未来如果没有非常创新的想法,之后的月榜可能都在这五个维度上扩展。

IMG_7410

PART 1 读书

IMG_7411

七月份,我一共读书 5 本,其中历史类图书《罗马帝国的陨落》,是本月最推荐阅读的著作,作者是英国作家彼得•希瑟 (Peter Heather),本书和《罗马帝国亡史》在观点上有重合,不过因为作者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是蛮族,因此本书的视角是比较独特的。综合本书的观点,关于罗马消亡的历史,简单说就是:

武帝揍匈奴,匈奴后代是匈人(有争议),匈人揍日耳曼,日耳曼跑到罗马,罗马揍哥特,输了,东部还有穆斯林牵制,罗马内乱开始和哥特合作,打击阿兰-汪达尔,罗马想收复北非,背后又被阿提拉揍,最后被日耳曼终结,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重要的是罗马的遗产,一直影响到现在的欧洲,还是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的。

——引用自 7 月 10 日的朋友圈

第二推荐的书,是[日] 下村敦史的《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这本从题材上讲,和呼延云的《空城计》一样,都是悬疑推理类的小说,但是空城计是呼延云系列推理中的一本,为了和之前故事在结构和语言上的连贯,就自然地落入窠臼中。系列小说在推理小说界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作品《福尔摩斯》以及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其成功都与系列小说有关系,但是现在的文学环境和二十世纪不一样了,这种系列小说的模式是机会还是枷锁,其实是值得思考的。

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是一本比较特别的小说,其中叙诡技巧运用得很好,以同一个姓名的不同人生相互融合,创造出好几个反转,反转自然而不僵硬,这是比较难得的。同时,本书还在故事的基础上探究了现在的社会现象,网络暴力、刻板印象以及疫情时代,这些要素的引入,使得小说的画面代入感增强,最后的主题高度也提升不少,推荐阅读。

![截屏 2022-08-06 15.50.52](https://assets.b3logfile.com/siyuan/1637036260439/assets/截屏2022-08-06 15.50.52-20220806161152-htc7igq.png)​

PART 2 音乐

IMG_7412

这个月最最耀眼的,就是周董的音乐了,没有之一,《最伟大的作品》。还是我从前的观点,在现在“快时代”环境下,能发专辑就已经很好了。周杰伦还是那个周杰伦,反正他自己认真也好,玩票也罢,都是那个不怎么在乎别人评价的周杰伦,这就是他的音乐地盘。

这张专辑的拼凑感太强,之前的歌与现在的主题很难平衡。不过,在被字节投喂的背景下,能发就行,谢霆锋 2009 年之后就去炒菜了,任贤齐的武侠风被 2010 年之后的仙侠风彻底替代…现在周董的嗓音是有退步的,但是识别度依旧极高。关于这 15 张专辑,我最喜欢 2006 年的《依然范特西》,而 2010 年的《跨时代》是电音时代的开端,也是华语乐坛没落的开端。

——引用自 7 月 17 日的朋友圈

PART 3 电影

IMG_7414

本月看了 4 部电影,《侏罗纪世界 3》系列我是一直在追的,因为小时候看《侏罗纪公园 1》时候留下的印象实在深刻,但是除去情怀之外,这个系列好像一直都没有玩出新花样,“星爵”一出场,我就出戏到他给罗南跳舞那一段了,“库克”来演反派科学家,这个挺有意思的,但是结果就是更加出戏。

》是一部极具争议的电影,在未来,这部片子的评分也极有可能会反弹,这部片子在开始的时候就给观众设立了圈套,巧妙是挺巧妙的,但是在片尾反转的时候,不是让观众自己凭智慧发现自己被骗了,而是让主角告诉观众,你们都被骗了,这是用上帝视角在欺负观众,这个处理方式的不够好。

但是,这部片子的代入感还是很强的,而且在恐怖元素的基础上,伪纪录片的处理也很到位。片中分摊诅咒的设定,是比较容易猜到的,不过导演在剪辑的时候,时不时在中间插个 PPT 介绍设定,还用了强烈的对比色使观众产生视觉暂留,这样的视觉语言的运用很有创意,更容易把观众带到圈套中去,值得重点表扬。

看的时候血压高,看完血压更高。

——差评君

PART 4 APP

这个月,我开始全面使用 Raycast 代替 uTools,虽然我是 uTools 的付费用户,而且 uTools 也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但是在我第一次使用 Raycast 时,我就知道,这才是我想要的工具。Raycast的slogan是“Supercharged productivity”,让我简单介绍一下它是一款怎么样的“超强的生产力”。

首先,对于效率类工具而言,功能是最重要的,Mac 上对自带搜索的拓展,Alfred 是先行者,也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我相信很多人都对 Alfred 的 workflow 非常依赖,从前我也是,但是现在相关的竟品也越来越多,国内的 uTools 已经实现 Mac、Windows 双平台覆盖,其中的插件数据还能同步,插件中心的也开始形成了生态,相比而言 Alfred 在这方面就差不少。

未命名.001

而 Raycast 在早期版本也是 Alfred 的路子,直到 Store 的出现,插件的丰富程度大幅度提高,与 uTools 插件不同的是,Raycast 的插件大量调用了 API,“Connet your tools”,使得跨软件的极速操作成为可能,这也是我最为看重的功能。

其次,从用户界面上而言,Raycast的界面是非常漂亮的,颜值很高,即便是插件能实现的功能也是严格以Raycast的搜索框为基础的,因此从视觉上保持了非常统一UI,没有丝毫的违和感。相对而言,uTools可能需要兼顾Windows用户,在有些地方不自觉带有windows的气息。而Alfred这个界面,好像就没有更新的打算,现在新的大版本,依旧没有升级的迹象,MacBook都在改设计,为啥Alfred就不改一改自己的外观呢。

最后,关于价格,Raycast对个人用户是完全免费的,团队版付费使用、Alfred是付费使用、uTools是同步功能订阅付费,这也是我选择raycast的一个考量。

分布于9个国家、3个时区、2个大洲的16个人、3只狗、5只猫,每周开一次会,异步协作,怎么就能整出这么酷的产品。

——引用自7月19日朋友圈

PART 5 手机依赖度

IMG_E6D6E0886673-1

我一直使用Offscreen来监管自己的屏幕使用时间,iOS自带的其实也是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但是数据统计方面比较薄弱,Offscreen可以作为补充,但是,对于这类与iOS功能有重复的App,地位是非常尴尬的,比如iOS 16增强了睡眠检测功能,背刺了Autosleep、Pillow,未来是否会加强屏幕时间的功能,谁知道呢?

对于手机的定位,我一直把它当成了信息接收工具,而非产出工具。其中接受的信息,我们是可以选择的,可以是字节系的快文化,也可以是自己订阅的RSS,但是归根结底都要注意防范“奶头乐”效应,当信息获取没有自主权,而变成资本投喂的话,你的视野将会越来越小。

另外,手机在生产力方面,其实做不了太多的事情,毕竟受限于屏幕,屏幕太大就会重,屏幕mini了,电池又不耐用,两害取其轻的话,生产商自然会保续航,所以,产品的演变其实就是用户用金钱投票的结果。


最后,本月的总结就到这里了,本文使用了Markdown语法,由思源笔记编辑,使用了思源的图床。

同时,为了产出更多优质的信息,本文也会以Newsletter的形式发布,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