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如果必须要有一个关键词来总结,我想,非“读书”不可了。的确,这一年以来,因为读书,的确让我成长了许多,不仅自己做起了读书博主,顺便收获了一些粉丝(虽然还不多),也让自己实现了纸质书自由,也收到很多出版社的爱。所以如果现在有人对我说“读书改变人生”,那我一定是强烈赞同的。
那么,借着这一次少数派的年度征稿,我也来谈一谈关于读书的话题:聊聊如何让读书更有⌈意义⌋。(截稿日期2月14日,我也真的是压哨了。)
前调🌜过去一年的读书总结
于我个人而言,我对过去一年自己读过的书还是较为满意的,先说一下基本的数据:从七月底开始到年底,近半年的时间,读了75本书,相当于约两天一本书。
这个数据对我来说是惊人的,因为在这之前,我读过的书加在一起也不过一二十本。当然了,这也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会让人觉得读书很快而很难吸收营养;二是会让人觉得读的书的质量偏低。这的确是需要自我反思的两个重点问题,但也不排除被别人“酸”的可能性。
需要承认的是,我读过的这75本书,的确有一些书只需要翻一翻就够了,就像一个成语所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们的确不需要花太长时间阅读,也不值得深入。但,对于我这个读书新手(的确只能算是新手)来说,却又不得不走一些弯路,我也认为这是我们人生中必须走的弯路,毕竟成长是需要过程的。
除了这些只需要翻一翻的书,我也的确读了一些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阅读,且也给我许多收获和改变的书,譬如《活着》让我明白了活着的意义,《焦虑的人》让我学会了剖析自己的焦虑,《山月记》让我慎重思考了自己是否足够努力,《荒原狼》让我接纳了真实的社恐的自己,《被讨厌的勇气》带我走出了一些心理难题……
忘记了从哪里看到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从一本书中,哪怕只获得一点感受就是值得的。当然了,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我们也需要学会选择性阅读,至于如何选择,由自己决定。
中调🌝遇到的关于读书的问题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听到了一些关于读书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个,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是不是只有经典才值得阅读?
这也是我在去年的每个月的月底和年底写了读书总结后时常会听到一句话:“你读的这些书,就没有几本经典的!”甚至还有一些人直接指责道:“读这些没用的书简直是在浪费生命!”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聊一下:何谓经典?经典的基础含义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在书籍领域,就是经过历史选择的“最有价值的书”。譬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四大名著、以及各种中外文学名著等等。我们都将这些书称为“经典”。
毋庸置疑,经典书籍是非常值得我们阅读的。现在我们回到那个问题:是不是只有经典才值得阅读?
我个人认为,并非如此。相反的是,对于大多数刚开始读书的朋友,是很难真正读懂那些经典书籍的。相对来说,一些畅销书甚至是令不少人嗤之以鼻的鸡汤书籍是更容易理解的那一类。而且我还认为,畅销书有畅销书的用处,鸡汤书有鸡汤书的优点,我们不该直接就对这些书籍下了定论,让它们永无出头之日。正如刚刚我所说,我也的确从畅销书和鸡汤书籍中吸收到些许营养,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它们成为了我在读书路上向上一步步走的不可或缺的阶梯。就像我上面所说的那样:成长是需要过程的。
所以,并非只有经典书籍才值得阅读,畅销书、鸡汤书籍同样也值得阅读。
评分究竟有没有参考价值?
在选择读一本书之前,我们往往也会借助评分作为参考,尤其是豆瓣评分更让人信任。
先说结论,评分的确有参考价值,但并不能作为考量一本书的全部。
其实每个人的审美都是不同的,同样对于文字的感知也是不同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觉得美好,有人就会觉得很平淡。当然对于大多数人一致说“好”的书籍,自然有它的价值所在,而对于大家一致说“不好”的书,也并非完全没有价值。
而至于价值究竟如何判别,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于领域或专业本身的划分,如历史、心理、运营、文学等等领域,如果你不喜欢历史,那么一本历史方面的书对你的价值就相对较低;一方面在于内容的专业度或美感,像心理学、运营等更偏重专业的书籍,内容有很多漏洞的,价值不高,像文学类更注重美感的书,故事不连贯,美感度差,价值也会差很多;还有一方面在于个人对书籍的需求程度,就像一个刚好处于迷茫阶段的人,读到一些有些鸡汤的书籍,能让他浑身充满能量,走出迷茫,那么就是有价值的。
所以,这也是我之所以说评分不能作为考量一本书的全部的原因。
另外也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现实中,也会存在这样的人,无论好坏,他都会指指点点,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擦亮眼睛,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思维,别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读书快和慢哪个更好?
对于不少人,往往会将读书快慢与数量、质量挂钩——读书快更在意数量,读书慢的质量高。但我不建议你有这样的思想,因为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独特存在的,经历不同、思想不同、要走的路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不同,那么在读书方面,也自然会有快慢之分。
比如我自己,2016年那会儿我刚接触写作,也会让自己读一些书籍,但那会儿我读书真的慢的要死,我还记得我读过的一本书是龙应台的《目送》,13万字的样子,我每天花两个小时的时间阅读,最终这本书被我硬是读了近10天。放到现在,这本书两天内就会被我读完,而且还是一字一句的阅读。其实这就是人生阶段不同的问题,16年那会儿我读过的书也不过几本,而现在我起码读了也有一百多本书了,再加上现在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比之前好很多,读书自然会快很多。
所以我认为,别去在意别人读书的快慢,就像跑步一样,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跑步节奏和速度,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才不至于跑了一半甚至刚跑了两步就撑不下去了。
读书时间从哪里来?
要说过去的一年,我最大的变化,无疑就是更爱读书了。一个很好的体现是,如果你在杭州地铁上、高铁上、飞机上偶遇到我,你可能会看到我拿着一本书在读。没错,现在每当我出门,只要我背着包,包里就定会带着一本书。
其实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不忍心那些较长的等待时间被浪费,就像坐地铁,我目前住在地铁的起点站,坐地铁去市中心就要一两个小时,要说以前的我,要么就呼呼大睡一觉,要么就玩玩游戏听听歌、看看篮球新闻或节目。我们总说没时间,那这时间不都被自己荒废了嘛。
我们并不是没时间读书,只是因为读书带给自己的即时收益没那么明显,让自己感受不到愉悦而已。但也正是因为读书的长期价值,才值得我们没时间也要挤时间。
一些时间的推荐:早起(比平时早起半小时)、睡前(把睡前玩手机改成看书)、坐地铁/高铁/飞机(把玩手机改成看书或听书)。
后调🌛新思考:如何让读书更有意义?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今天的主题:如何让读书更有意义?我们一起从六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弄清自己的需求
我觉得,无论做什么,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就比如找工作,刚毕业的学生的需求往往是工作经验,那么工资稍低点也没关系;而对于有了很多工作经验的人来说,自然会把工资放在需求的第一位。所以你要明白的,你当前的需求是什么?
我在2016年时刚接触写作,那时的需求很简单,就是让自己能够写出文章就够了,文采先不考虑,所以那时的我读书就是一字一句读,弄明白作者是怎样连贯地写出一篇文章就够了。而现在,除了要求内容的连贯,我还要让自己的内容句子看起来更优美、更有深度,那么在读书的时候,我也会一字一句阅读,并且会认真思考内容的深层次含义,再让自己写一写读后感。
需求不同,你选择的书,你的读书方式,都将是不同的。这一点一定要花点时间去思考。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我现在选书,也会进行一番考量的。如果一股脑儿跟着畅销榜购买,也可能会读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且适合自己的书,但大多数都会让你觉得“浪费了这些钱”。
我的建议是,先从需求出发,搞清楚自己需要读什么类型的书,比如你要提高写作能力,那些一些写作技巧类的书籍和文学类的书都是很适合的;还要从自身当前所处的阶段考虑,比如当前自己处于迷茫或是某些心理问题,那么就可以选择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像《被讨厌的勇气》《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等等。
我一般选书时,会到外面坐一坐,比如咖啡店、图书馆,拿出一个草稿本,写需求、列书单,你也可以参考这种方式。
读书过程中我们该做的事
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说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在听课的时候,很少在书上写写划划。一整堂课下来,我的书干净的就像我清晨刚洗过的脸。以前我总觉得,只要靠脑子记住就够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感觉到,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而且年龄越大,记忆力越差。所以现在我读书,会随时划线或贴上便利贴,特别有感触的地方还会写下即时感受。除非是坐车时,条件不允许,但我也会在之后抽时间划上比较重要的句子段落。
这种行为就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记忆力不足,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这一方面,我们千万不可自大,记没记住、学没学到,自己内心明如镜,但自欺欺人那就无可救药了。
读后感之于读书的意义
书也读了,线也划了,便利贴也贴了,就此结束了吗?并没有,我还建议你写一写读后感或是读书笔记,怎么叫它无所谓,重要的是写。
我一直会说:读书和写作是不分家的。要读书,就一定要写作,因为写作就是“再思考”,相当于我们上学时说的“复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便是“复习”,便是“再思考”。所以,我觉得,无论读书与否,我也都建议写点东西,作为日常反思也对成长很有帮助。
阅读方式并没那么重要
读书的方式大抵有三种: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虽说阅读方式并没那么重要,只要有所输入就好,但我还要说,我最不建议的便是有声书。因为有声书不仅解放了双手,甚至还无需做什么思考,这很容易让自己随时偷懒。
但由于当前时代,时间往往会被碎片化,而且如果是在拥挤的地铁里,想要伸出一只手的空间都很难,就更不要说拿出书阅读了,由此来看,有声书也可以作为读书的替代方式。但如果你有时间和空间,我还是建议你选择纸质书或电子书的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觉得,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将书中所学运用到现实工作生活中。就像读心理学书籍,就是为了解决或帮助别人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一层面,那么读书顶多算是一种消磨时间。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近几年很火的《断舍离》一书,是由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我有理由相信(我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信任),不少人在读了这本书后,对自己的房间进行了大规模清理——多年不曾过问的衣服杂物等等,终于被扔了出去。然而在之后,大多数又重新回到了“堆积”模式。
我认为读书并非是读了就可以的,也不是在读了之后跟着做一次就够了的,读书应该是把一些优秀的观念融合在自己的思维里,并在日后的生活或是工作中,适当地运用出来。这才是读书的意义。正如当年《光明日报》的那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更好地阅读
为了更好地阅读,我们也有必要做好以下几点:
- 良好的休息——休息好,思维也会更活跃,读书时也不会犯困,吸收自然会更好;
- 避免久坐——久坐对腰椎的影响很大,我的建议是可以设定“番茄钟”,读半个小时就起来走走,健康的身体是奋斗的前提;
- 适当运动——村上春树就写过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谈论的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而跑步的好处不仅会带来健康的身体,也是培养专注力、治愈失意的好方式,所以运动应该是和读书写作在一起的绝佳套餐;
- 借用自身具备的技能/学习某种技能——一些工具和技能的运用也能起到辅助阅读的作用,比如文档软件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好的内容,做素材库等等,这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
总的来说,一切为了更好地阅读。
写在最后
至此,内容也到了尾声。需要声明的是,以上仅仅是个人愚见,或许有很多地方考虑不足,也有些许啰嗦的地方。但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内容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或是些许帮助,我就特别欣慰了。
希望2023年以及以后的更多年,我们都好好读书,好好写作,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