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迟来的年度总结,也是站在30岁这个节点,对过去的回顾与思考。当然也有展望,有对未来的规划和行动方向
会基于我当前的关注点,分为如下几个模块:健康、心态、英语学习、AI、知识管理、写作、工作
健康
近期再次看《纳瓦尔宝典》,作者的价值观排序,是身心健康高于追求幸福和财富。他认为保持身体健康是实现长期成功、维持高效工作状态和个人幸福感的基础
经过这几年的疫情、今年冬天频繁高发的流感,生病似乎成了某种常态。没生病时雄心万丈什么都想去做,生病时只想着病早点好,确实愈发觉得身体健康才是首位
在去年的时候对健康方面的投资计划主要是两个部分,饮食和锻炼
饮食
23年关于饮食方面的计划是:
- 多自己做饭。工作日比较难,那至少每个周末休息日做一次
- 每天吃早饭。早饭在家自己做,注意要营养搭配
实际的执行情况来看:每周一次的自己做饭,执行的比较差,感觉70%的周末还是外卖或者出去吃
虽然从减少经济支出+健康饮食两个维度来看,肯定是自己做饭更有性价比。但是太懒了,而且总是觉得在这件事情上投入时间过多,从思考吃什么+买菜+准备+做+吃+洗漱,至少1.5个小时。把它当成了任务,而不是享受这个过程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转变心态,尝试慢下来,花点时间去琢磨吃什么然后去做,从吃饭开始照顾好自己。用滴答清单,给自己建了一个每周六动手做饭的提醒,等年终再来看下频率吧
早餐会研究研究食谱和搭配,找些干净简单的食材,开启一天的好状态
锻炼
我的锻炼方式主要是力量训练+低频的有氧跑步。23年去健身房的次数是43次,差不多是每周一次。6-8月的时候去的最高频,进入冬季之后基本就懒得出门了
健身带来最明显的改变,是我的肩胛骨比之前平整了很多,之前翼状肩胛有些突出
在健身方面还有一部分的时间投入,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平时刷短视频,会关注一些健身博主,收藏一些锻炼动作。曾一时兴起还整理了个健身资料夹,有身体各个部位的拆解、肌肉生长的理论知识、黄金锻炼动作等,现在好像也吃灰了
回到健身的目的来说,如果只是为了缓解办公久坐等带来的体态问题,其实没这么复杂,主抓几个关键动作,去动起来把频率加上去就完了。而如果有别的追求,比如追求一些肌肉线条,那确实是需要更多投入的,尤其是还要结合饮食方面,这里面学问太深了
天气冷暖和健身房远近,是决定我锻炼频率的关键因素。希望新的一年内,能继续动起来,享受锻炼咬牙坚持的的过程,享受锻炼过后肌肉的酸痛感。定个小目标,24年至少去60次吧,同时增些重
心态
两个比较大的变化,关于固执与乐观
固执
以前不觉得自己是个固执的人,今年一个新的觉察是自己在情绪上来的时候会变的非常倔。这个觉察来自于与女友的争吵,她总用“倔的和牛一样”来形容我情绪上头的时刻
我逐渐意识到,之所以这样是太依赖过去形成的固定反应,一受刺激就沿用之前的反应和处理方式,用倔强进行对抗。实际上,这种对抗对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发散到其他方面,原来的生活习惯、处理事情的方式等都未必是好的,只是习惯性的用来应对外界,时间久了自己都觉察不到有什么问题
再比如,我对未尝试过的食物总是比较抗拒,就算去吃了但内心其实是怀着不太乐意的出发点去尝试的
周末出去玩,对于未在计划之内的地点,是几乎不会去的,不太能接受临时的去一个新的地点,感觉计划被打乱
像是一个被条条框框约束住的人。实际上呢,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约束,只是自己的惯性太大,对旧经验的安全感依赖,超过了新未知体验带来的新鲜感
我用“惯性太大”来替代“固执”“倔强”这些词,更能代表对过去经验和习惯的依赖。它像是一个无形的牢笼,圈住了更多的可能性,时间久了会让身边的人觉得这个人索然无味
而与之相反的一个词,是“开放”,去接受小的随机,小的意外或者惊喜。不要担心的太多,生命在于体验。除了安全,有趣也很重要
乐观
我一直是个偏向悲观的人,在思考大部分事情的时候,必然有一个环节就是考虑事情发生后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尤其是近几年整个大环境变差,不由的加重了这种悲观情绪,但同时也体会到,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能力是多么可贵
悲观想法不一定有害,起码它相对可控,设想了最坏的结果然后努力去执行,让最后的结果别那么坏
但其实很多时候,想象中最坏的事情发生了,也不会怎么样。但是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去探索和创新,去超越这个悲观设定的范围。就像这句话所说“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一路前行”
今年逐渐搞清楚的是,这种悲观主要和我的掌控感有关,因为想得到或者害怕失去,所以在事情开始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圈做好预设,告诉自己说最坏的结果发生了,也不过如此,那自己可以怎么怎么样寻求别的办法。算是提前自我安慰
也和决心有关。因为从一开始缺少一份就是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最完美的决心,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会去想做不好时候的结果,提前给自己留后路
怎么去逐步调整这个心态,我现在还没有答案,但是我觉得一个前提条件是让自己变松弛一些,少一些焦虑。更多地聚焦于当下,少关注长期未发生的事情/他人的事情,保持好自己的节奏
英语学习
22年开始有在断断续续的学习过英语。关于为什么学英语,最开始的出发点有三个
- 读懂英文,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 出去国外玩可以与人简单沟通交流
- 一些工作岗位有英文要求,提前准备
前期学习的时候,只是通勤路上或者午休的时候抽空学,有效学习时间每天也就20分钟左右。学习的内容,是每天大概新学5个单词+回顾之前的10个单词;然后再听一篇双语的新闻报道
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收集和学习怎么系统性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买了一本教你学习英语的书,同时大量观看外文英语视频博主,记录学习英语方法的笔记
持续了大概4个月,总算是清晰地意识到我这样零散的学习大概率是没用的,不会真的让我学会英语, 或者可以解决我上面任何一个问题
于是果断终止之前的学习,重新“系统性”地梳理了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花了大量时间拆解了一堆执行计划,听说读写全覆盖,准备按这个框架去学习
但实际情况是,那些方法只是让我大概知道了如何相对科学的去学习英语,而我实际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在执行上,那些方法对我就是纸上谈兵,很快就存在了文件夹吃灰
今年学习停了几个月,把更多学习的注意力放在了AI上。前段时间反思了下,觉得我自学英语的误区有这几个
- 学习背后的诉求很明确,但是三种目的对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可能相差很大,没有找到适合各自对应的解决办法,导致走了弯路。比如对工作场景,要学习的是商务英语;出去玩场景,日常口语化的句子应该多去听和说,而我却从背四六级单词开始...
- 沉迷于学习的方法总结,真的行动学起来投入的时间太少,没有客观的看到自己的情况。然后听说读写定了一堆目标,执行起来压力巨大导致没什么实际进展
- 单点的学习,知识点理解不深刻,没有更深一步的搞清楚,也没有和其他知识关联起来,只是学到了皮毛,时常要一个知识点反复学习。太缺乏一个专业的人帮助了
近三个月开始重拾学习英语,在思想和方法上有几个转变:
- AI的发展,似乎让掌握英语的重要性下降了,结合我最开始学习的动机,我决定降低学习英语的时间投入,更多去学习AI。原因如下:
- 电脑阅读国外文章,安装一个翻译插件可以解决90%的英文阅读问题。或者将文章链接丢给AI,让它帮你输出中文
- 国外出去玩与人交谈,在AI加持下,恐怕用不了多久双语同传的硬件就会非常便宜和普及
- 工作岗位用到英语,这个场景确实还是需要实打实的掌握英语的,AI可以帮助回邮件,做会议总结,线上会议语言翻译等,但是线下与人沟通当前还是替代不了的。而这个是我诉求里面最低优先级的,所以可以先放一放
- AI让我找到了一个免费且有耐心的专业老师,可以解答我大部分的疑惑。我搭建了自己的英语学习机器人,作为助手,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 用轻量化的学习方式去推进,没指望学的多精通,而重在长期积累,算是保持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吧。不要着急,开心的去学而不是完成任务
- 用多邻国持续打卡。放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从简单的开始学。过程中遇到不会的,把知识点学精学透
- 如果还有时间,B站每周学习一篇外刊跟读,注重发音
AI
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从最开始体验ChatGpt,到现在每天都关注AI进展,生活中频繁使用AI应用。感觉今年最让我兴奋的新事物莫属AI了。在这个过程中,心情从最开始的惊叹,转化为焦虑,又转化为现在的期待
说下为什么会AI 焦虑吧,主要有两个原因:
- 对 AI 边界的不了解导致的恐惧。担心工作岗位被 AI 被取代、害怕自己不会AI就落后,所以想在开始的时候就跟上,尽可能掌握多的信息和知识
- 担心错失新的机会。上一波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没有抓住机会,现在 AI 这么火热,可不能再错过 AI 的机会了。多去投入观察体验,尝试发现一些新的机会点
几个月下来,现在对AI的焦虑少了些,更多的是期待。主要是当自己去学习了解后,发现AI当前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取代自己当前工作职位的阶段,反而可以利用它切实的帮助自己。比如我日常最常用的是总结文章/文档关键信息、英文翻译、学习英语知识等。当然它的能力远远不止如此,那还可以用它来怎么帮助自己呢?
所以可能是焦虑、好奇心、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期待,多方面的原因,促使我愿意继续对AI进行学习和实践
23年才是开始,后面真的一个新的时代要来了,更可靠、更高质量的模型,更好用、更懂你的应用。充满期待!
写作输出
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我的表达欲会越来越低?朋友圈、微博、抖音之类的基本不发(原来还是发挺多的),社交媒体大都只是用来获取信息,而不是表达或者创作。我想可能是因为:
- 更清楚自己的需求和问题,专注于实际的生活问题或者去处理问题,而不是表达个人感受
- 潜在的心理防御机制,想避免过多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感性时刻,更不喜欢被熟人看到来评价自己
- 知道创作表达有意义、有价值,但是带来的价值点不够,加上太懒了,驱动不了自己转化为行动
今年唯一的尝试,是在小红书发了几篇知识管理的笔记,数据平平。初心是想把自己研究倒腾的过程顺便记录下来,期望着能涨点粉后续接个广告啥的,但是发现是我想多了。运营一个账号的思路和只是内容记录的思路,完全是不同的方法,我属于是明显的没有认清现实,进而期望错位
但是新的一年,我想逐步拾起来,去记录,去表达,去创作。为什么想再拾起来?
- 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弥足珍贵,持续学习也非常重要。那我去研究学习了,那怎么能学习的更牢固深入一些?我的答案是通过写作输出。写作输出可以强制自己整理、思考,不断内化。顺便,输出的内容也许能对别人起到帮助,一起学习进步
- 生活记录类的写作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写完能让自己心情愉悦。再者就是将来回顾当下写的内容,一定会觉得挺有意思,纪念意义非常强
- 确实想建立些网络影响力(虽然不明确将来有什么用),一步步来
会计划去做以下几个内容的方向:
- 知识管理
- 效率工具、App推荐,重点是AI相关对生活起到切实帮助的
- 好书、好的文章推荐,新的认知、思考模式分享等。算是一些我认为的优质信息
- 生活近况
- 定期的生活近况记录,旅行有意思的地儿、工作的思考等
- AI探索
- 新的有意思的产品进行分享,维护一个产品列表支持大家订阅
- 自己折腾尝试的过程记录,自己对AI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管理
一直对工具、效率、学习方法比较着迷,所以很自然关注到了知识管理领域。近2年开始记读书和文章的笔记,折腾了不少于20款笔记工具软件,研究各种思考模型,关注筛选优质的信息源。在AI爆发之后开始想着AI怎么和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创造自己的知识库、AI助手,持续折腾尝试
当前我在知识管理方面的工具软件和体系比较稳定,用起来最适合自己的是这些,算是做个推荐:
- 稍后读,Cubox
- 记笔记,Flomo
- 整理笔记,Colube
- 任务执行,TickTick
- 写作,Lattics
- 沉淀分享,Flowus+飞书文档
从结果来看,折腾知识管理起到了什么效果或价值?目前显性的还没有,更多只是满足了自己的一些爱好。反而有几个问题最近比较困惑,想在接下来的时间尝试搞清楚:
- 各种思维模型对具体的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比如灯泡换了需要换一下,那个思维模型是可以解决的吗?之前好像更多的向内求,思考一些方法论或者价值观上的事情,而比较少的去耐着性子,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和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才是会切实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的,这点是需要反思和转向改变的
- 知识管理在AI时代,还有多大的作用。阅读和写作AI都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那自己折腾之后是不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AI的决策质量是不是比人要理性高效很多?将来几年,AI对知识管理会带来哪些改变和影响?
工作
在互联网做产品经理步入了第9个年头,在旅行、零售、教育行业浸泡过,如今经济发展刹车,互联网行业刹车。回头看有些唏嘘,但其实才是认清了现实
刚步入职场是2016年,对做产品充满了期待,并傻呵呵的以为互联网可以一直高速发展,自己的发展也可以一直往上走,还折腾去创业公司工作。现在想来,不过是踩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尾巴,无知傻乐。大的层面不懂周期、时代、政策、商业、人性,小的层面也没有多少异于常人做产品的天赋。几年工作,越来越认识到互联网职场的不确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
如今的追求,好像变成了“不再追求第一名,而是保持稳步前进(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做的好一些),不要出局”。也偶尔担心会不会被突然裁员,开始想着除了产品以后做点别的什么事儿
在职场的发展上,懂的越来越多人情世故、关系利益,客观的看待吧。只是随时且不断的切换着自己的生存战术,时而求真 时而求存。工作背后,更多的比重开始思考关于家庭生活质量和自己的担当。好在想把事情做好做成的初心没有变,想做产品的心也没有变
写在最后
新的一年,30岁这一年
少楠老师说
世界是不可知的,搞清楚它的运转逻辑当然很重要,但这个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对不同结果下的应对、修复并保持的能力
也喜欢李松蔚老师课程中的一个词
不卷不躺
我觉得它们都传达出一种我喜欢的生活态度:不会轻易躺平放弃,少焦虑,而是用更加平常的心态,去持续学习探索,去面对解决具体的问题,松弛也努力
新年快乐,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