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个人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享。
不知道你有没有羡慕过别人在聊天时能够谈天说地,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成为全场焦点;又或者看到文章说某某大 V 通过写作赚了多少个 W,实现了财富自由。
从知识分享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场景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 即时分享:在特定场景迅速提取并运用脑海中的信息,比如社交场景,演讲场景等;
- 延时分享:通过长期积累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系统化表达,比如写作,课程等。
记忆的局限性
即时分享主要考验的是记忆的提取强度,而提取强度主要与记忆的存储强度有关,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简单来说,就是记忆得更深刻,回想得更快速。
你得先在脑子里存点东西,需要的时候才能拿出来。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你的脑袋里能蹦出什么信息。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了:不对啊,我平时收集了很多信息,但在需要的时候也用不上啊。
因为人的记忆根据信息保留时间的长短分为两种:
- 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指的是信息在大脑中短暂停留的能力,通常只能维持几秒钟到几分钟;
- 长时记忆:这是指能够长期储存信息的记忆系统,可以持续几分钟、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年。
所以我们日常收集到的信息,需要经过有效的处理,才能将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至于信息该如何处理,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的分享。
即便这些信息成为了你的长时记忆,在即时分享的场景下你还是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 首先,大脑不知道你何时需要这些信息;
- 其次,它也不知道在众多信息中,你需要的是哪些;
- 最后,人在紧张时身体会产生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大脑充血,这会影响大脑正常功能,使其难以有效处理和记忆信息。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大多数人在某些特定场景中会出现尴尬的情况,比如在社交场合需要发言时会感到紧张,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比如在公司聚餐时,一些领导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后,看了我一眼说让我也说两句,我当时就只说了两句就结束了,现场气氛顿时有些尴尬。
其实我也想多说几句,但当时我太紧张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说不出来。
打破局限:知识场景化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采用知识场景化的方法。知识场景化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方法来自吴庆海博士提出的知识管理“三朵花”理论,他将知识管理的演进规律归纳为三个阶段:知识资产化、知识场景化和知识生态化。简单来说,知识场景化就是根据特定场景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就能解决何时需要信息以及需要什么信息的问题。
就拿舞蹈演员来说吧,他们会通过大量的排练,将舞蹈动作转化为肌肉记忆,以便在演出中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也需要进行大量的提前准备,这样才能发挥得更好。
我非常赞同钟道隆先生的观点:“我发现我说不出没准备过的话。”
当然,日常社交和舞蹈演员的表演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虽然都是和朋友聊天,但每次遇到的情况都不同,充满了随机性,不像演出有明确的场景和固定的舞蹈动作。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多积累,但好处是我们的容错性更强,不需要太大压力。
知识场景化实践
那么,如何做好知识场景化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自身迫切想要改变的一个场景开始,比如那种如果能再来一次,你很希望可以改变结果的场景。除了极少数不会再发生的情况,大部分场景我们都会经历好几次,只不过频率不太一样,毕竟现在大家的寿命都挺长的。
其次找到这个场景之后,我们就可以思考在这个场景里能用哪些信息,然后不断丰富内容。当然,补充完内容要经常看看,不然记不住就白忙活了。
最后,在经历这个场景的时候,通过反复实践来调整存储的信息,并且总结经验。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多试几次总会有高光的时刻。
这就像玩魂类游戏一样的,不停“社死”,然后在一次次重复的过程中逐渐变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少不了用一些笔记软件来收集和处理信息,我用的软件是 FlowUs。
我是这样做的会预先设置一些具体的场景标签,将我能想到的所有场景都记录下来,例如自我介绍、朋友聊天和买书等场景。然后不断的在里面关联笔记,在经历具体的场景后,我会在笔记在进行经验的总结,通过这样的不断刻意练习,可以让我在某些场景下变现的越来越好。
这样做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 增强记忆:提前设定好具体的使用场景,这样在后续收集信息时就可以思考该信息是否适用于某个场景,从而增强你对信息的记忆;
- 信息钩子:你就相当于为这条信息设置了一个钩子。当你遇到预设的场景时,更有可能回想起这条信息。
我上面只是给大家举了社交场景的一个例子。其实,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很多工作场景、演讲场景是不是也适用呢?
当然,知识场景化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总结。比如,我以前很羡慕别人能侃侃而谈的场景,但后来经历多了,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这种热闹的社交场合。你只需要用这个方法,积累自己喜欢的场景并加以练习,然后在实践中调整就行啦,做自己喜欢的事。
你有没有发现,通过知识场景化的方法,我们把即时分享变成了延时分享。在延时分享的场景中,最典型的就是写作了,而且写作也是个人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
写作改变人生
那么,写作为什么能提升我们的学习效果呢?
1946 年,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模型。它将学习方式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类,并通过金字塔的形式展示了各种学习方式的保留效果。比如,只是听读,信息的留存率只有5%~10%;但如果是教授他人,信息的留存率能达到 90%,而写作就是一种教授他人的方式。
从学习金字塔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听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只是听了,没有去做,没有去主动学习,学习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写作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学习效果,还能让我们连接更多的人,从而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
人是由作品组成的,你写的每一篇文章、做的每一个视频,都是你向他人展示的作品。别人会通过你的作品来了解你,从而产生信任,愿意与你合作,或者以其他方式产生连接。
我开始写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人生能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沿着设定好的路线前行。30 岁就要结婚生子、成家立业;35 岁可能会遭遇失业;45 岁要面临中年危机;60 岁或许会有养老危机等等,我不想被这些所谓的“人生时间表”束缚。
当然,改变人生的方式不只有写作,但写作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付出金钱成本最低、改变自己最大的一种方式。
写作的困境
即使我们知道写作有很多好处,但仍有许多人存在各种顾虑,例如:
- 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的;
- 担心被人嘲笑: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够好,害怕被他人批评或嘲笑;
- 不知道怎么写:不清楚如何组织思路、构建段落、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等。
这些问题我都经历过,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开始写作时也会遇到这三个问题,所以你并不孤单。前两个问题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想,第三个问题我也是刚开始写,目前没有太多经验能分享的,不过之后我肯定也会涉及到,所以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不知道写什么?
出现不知道写什么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平时思考得太少,只关注收集信息,没有处理信息,导致没有有效的积累,肚子里没有墨水,自然写不出东西。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要开始做知识管理,跑通整个知识管理流程。这篇文章也是个人知识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的内容,看看对你的知识管理是否有所启发。
这里分享一个立刻能用上的方法,记录自己日常脑海中灵光一现的想法,这些就是你写作的素材。想法多了,你自然就知道自己想写什么了。这可以和场景化结合起来,把你想写的东西作为一个场景,然后通过日常的积累。
我平时用 FlowUs 的微信剪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方便我随时记录。
担心被人嘲笑?
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够好,害怕被他人批评或嘲笑,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我是从 23 年 12 月发布第一篇文章的,到现在 24 年 6 月半年时间,写了 13 篇文章,其实我还挺希望有人来批评或嘲笑我的,因为根本没多少人看,别人根本不会关注到你,除了个别文章拿到社区精选外,其他文章的数据都极差,阅读量不超过 3 位数,点赞评论转发这些加起来不会超过 2 位数。
就算看了也基本没有反馈,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为了流量做出各种博眼球的行为,现在我有点理解了。
而且我还发现,当你很弱小、写得很差的时候,大多数人对你其实是鼓励的,想像中的批评或嘲笑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所以大胆去写吧。
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与其担心被批评或嘲笑,不如做好“十年龙套无人问,一句加钱天下知”的思想准备,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默默的积攒能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作是一项技能,而技能的提升只能通过不断地刻意练习。我现在常常会感叹,如果我五年前就开始写作那该多好啊!俗话说得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不要让五年后的自己再次后悔!
知识分享总结
总的来说,不管是想要在社交场合中轻松自如地即时分享,还是期望通过写作来实现延时分享的价值创造,关键都在于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策略,特别是知识场景化的实践。
通过识别具体场景、有针对性地准备并不断实践,我们不但可以在关键时刻做到游刃有余,还能在写作过程中加深理解,扩大影响力。
在开始写作的时候,有各种顾虑是正常的,但重要的是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持续记录灵感,勇于实践,不要害怕批评,因为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开始,才会累积成通往智慧与影响力的坚实阶梯。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如卷青年——天翊,一个硬核笔记探索者和知识管理践行者,期待我们下期再见,假如再也见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