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早读书的常态是碰到精彩的地方就划线,一本书读完,各种各样的线条与符号画满了整本书,看完当时感觉成就感满满,一段时间过后再次翻看,发现已经忘记书中讲的是什么了,望着上面的划线不理解为什么在这里划线?于是挫败感顿生。
对这种划线笔记效果的不满意,驱动我在之后的日子里不断了解其他的笔记方法,例如提纲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关键字笔记法、便利贴笔记法、思维导图笔记法等等,在实践运用这些笔记法的过程中我逐渐理清了自己的需求。
我详细分析了自己的需求,如下:
1、不喜欢纯笔记内容
2、要便于查找观看修改
3、关注每本书说了什么,提出了什么概念和方法论
4、收集对我有触动和启发的句子或知识点
5、收集阅读过程中的感想
6、需要与我的工作生活关联起来,解决知识怎么用的问题
7、收集参考文献中提及的其他书籍
8、便于记忆和理解
9、能够产生价值
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最终提炼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是思维导图、践行清单、以及行动启发。
思维导图是产生价值的关键,它有几个好处: 一、节省写字,把时间放在读书上面。 二、方便记录书中的重点、自己喜欢的知识点。 三、可以加强理解书中内容,提高读书效率。 四、方便复习,因为读书笔记的重点内容都全部总结好了。
践行清单记录的是感悟、是想法,是对书中知识点的直接思考,完成这一步的过程是为了学以致用,如果学习后没有改变说明学习是无效的。最好的学就是用,我利用它将学到的知识和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收集反馈,然后不断精进。
方法论
思维导图
我偏爱思维导图是因为思维导图的笔记方式对知识是「深层次」加工,绘制思维导图相当于是对信息重新进行编码,这种加工方式更有利于记忆和理解。
因为你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压缩,不断地进行关键词的提取,分类、总结概括,类比,发散,找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通过树形结构把知识进行串联,在搭建结构的时候,每增加一个主题分支就是一次新的思考和连接。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大脑是高度积极参与的。
但给书籍做思维导图时很多人可能有一个疑问,书籍的目录不就是一种思维导图,我自己再做一份有什么意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直到有次网上冲浪时无意看到一份别人的读书笔记,当时第一反应:这就是我想要的。
这个思维导图笔记法主要是由6个单词组成:Why、Question、Keys、Mark、Next、Remark。
Why:为什么读这本书? 是想解决什么问题还是只是感兴趣。这个是确定读这本书的目的,以及决定后续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技巧。
Question:读书前提出的问题?我这里写了5个问题。这个是“带着问题读书”理念的实践,让人在阅读时有抓住重点,分清主次,也是为Keys这一部分做准备。
Keys:书中提到的关键字。一本非虚构类的书无非就是几个概念以及对应的方法论。所以这里就是找到其想说的概念以及对应的方法论。
Mark:学到的好的句子或知识。这一步就是记录让你产生感悟或想法的句子或段落,但是光摘抄没有,你的感悟也有记下来。
Next:接下来我要做什么?这里我一般记录该书参考文献中提及的书籍。我把这个作为选书的一种方式。
Remark:评价。
践行清单
什么是践行清单?
《一年顶十年》里对践行清单的解释是,对完一本书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哪些内容是我用得上的?第二个问题:针对每一条内容,我该怎么做?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写出来,你得到的就是一本书的践行清单。
为什么要写践行清单?
每次新输入一个信息以后,通过践行卡片/清单,可以将该知识点快速的结合自己的现实场景加以应用。看到信息(输入)——>写践行清单(加工)——>根据清单优化现有的场景(输出),这就完成了一个学习的闭环。而且这个过程中,你还完成了一个小的闭环思考,之后在不同场景应用知识的时候,你不仅能调用知识,还是调用这些现成的思考,优化决策方案。
对我来说,我是把践行清单里要回答的两个问题拆分成了两个清单。第一个问题对应践行清单,包括摘抄、复述以及与过往经历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对应的就是下面将要说的行动启发。
行动启发
行动启发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包括怎么做、是否调整、以及调整后的效果。例如:我有一条感悟是日常生活需要增加反思,对应日常生活怎么做呢,我想着可以培养一下每日复盘的习惯,然后这个就与我的习惯追踪系统联动了起来。在习惯追踪系统里面增加了一个每日复盘的新习惯,在该习惯的追踪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复盘的意义,于是增加了周期复盘系统。
实操流程
1、更改状态为“在读”
在本次待读清单里选择一本书,更改状态为“在读”。
例如:本次我准备读《长期主义》,于是我更改了这本书的状态为“在读”。
状态更改后,该书出现在「在读书籍」视图中。
2、写思维导图笔记
思维导图我选择的电子版,毕竟相较于纸上做思维导图,电子版不仅利于增删修改,而且样式也更好看。目前电子版的思维导图软件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长期使用。
电子版思维导图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制作模版。首次写某本书的思维导图笔记时,先从思维导图笔记模版复制一份出来,然后修改名称为书籍名称。
点击进入该思维导图之后,先修改思维导图中间的名称为书名,然后回答Why这一部分的问题。
然后阅读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找关键词、关键句填充到Keys这一部分。遇到对你有启发的句子或知识点,补充到Mark这一部分。至于感悟,在句子后面加一个下级标题”感悟”,然后再在后面写上自己的想法与感悟。
阅读过程中时带着问题的,所以时不时看一看Question这一部分并将阅读过程中找到的答案补充上去。
当阅读到最后的时候,关注一下该书的参考文献部分。如果有书籍、课程、人物,可以记录在这里,作为后面选书的一个渠道。
最后,完成关于书籍的评价。
3、写践行清单
我自己的阅读方案是计划每周读一本书,所以在每天的任务系统有个写践行清单的任务,我会每天花点时间将思维导图Mark那一部分的内容转移到RIA阅读管理系统中,在这一步深入思考。
首先在「践行清单」视图中增加新记录。
然后再依次进入对应的践行清单详情页,用自己的话复述核心内容,再添加感悟与教训。
4、写行动启发
需要注意的是行动启发这一部分是需要不断维护更新的,并不是所有的感悟马上就能写出对应的行动启发。在空闲时间,我会时不时浏览践行清单和闪念笔记,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关联,如何关联,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灵感与想法,当我意识到这个想法可以和某本书关联时,这个时候我会马上将其补充进对应书籍的行动启发中。
5、更改状态为“已读”
当思维导图笔记的那6个部分都补充完成,这个时候我会将这本书的状态改为“已读”,并重新选择一本书进入“待读”,然后再次执行上面的流程,循环往复。当本周期的待读书单都阅读完成,就再次开始新一轮的购书、阅读、做笔记,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