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工作四个小时
网络上铺天盖地加班猝死的新闻,让我不得不把注意力回到关照自身健康上面来,开始关注自己的工作时长。
看上去有固定休息时间员工应该会比全年无休的老板轻松不少,但为什么总是员工来承担公司的压力呢?核心是在于对于工作内容的掌控上面,老板可以很轻松地拍板决定,而员工则需要为老板的拍板提供信息,24小时待命,精神上难以的到放松。
员工的时间不能完全属于自己,也不完全属于工作,被夹在两者之间,时间使用起来也显得束手束脚,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才是作为员工来说作为拧巴的事情。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他说到了他所在公司的文化,是「加班是你能力不行,不加班是你态度不行」,听到后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在这种有毒的企业文化中,会迫使每个人时刻处于防守状态,处于证明自己行与不行中,不仅会很累而且不出绩效。恰好充分证明了帕金森法则的真实性:
在工作能够完成的时限内,工作量会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时间都被填充为止。
一天你只工作四小时就足够了。工作本身更多的应该是创造,不能是只作为执行者埋头苦干,而是能为这项工作任务提供多少新的视角。超过四个小时的工作,都是没有找到系统性的工作方法,最后只会在无尽而有琐碎的工作中迷失。
为什么是四个小时?这是我给自己设定的要求,从 80/20 定律中可以简单推出,4个小时足以完成当天的事情,其他不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系统外包的方式来完成,而省下来的时间就相当于赚到了。
你不是受害者
实际上,你不需要把自己的全部打包成一件商品,在用几页简短的说明书描述清楚功能后,到市场寻找买家。
不能总是站在被消费的角度,它只会让你变得怨天尤人、人云亦云。我们总能看到不少人,他们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磨练,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稻盛和夫也曾反复讲到过「工作是一场完善人格的修行」。
如果你试着切换到公司为你打工的模式,你就能发现,原来可以自主决定哪些事情要做以及哪些事情不做,而不是安排给你的事情都必须要做。因为要把一件事做好,而不去做另外的事情,正是你的职责所在,老板并不能说什么。
我记得大学刚入学的时候,辅导员给我说「每个人来学校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这句话。几年里我带着这句话观察,看得出的确有些同学充分使用了大学里的各种资源,为自己铺设了道路。当时我觉得,这些同学真的很厉害,他们那么年轻就清楚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每个人都会经过相同的人生阶段,念书、工作,但这一些的结果都会伴随着时间的拉长逐步显现出来,运气会占一部分比例,不过一个人的意志则会主导运气的效果,倘若你没有为自己做好准备就碰到了运气,也只会看着机会白白失去。
当你觉得自己在被消费,处于没有选择、被迫的情况中时,事情就失去了你原本可以控制的那一面,而这一面恰好是你本应该用于修行的道场。
重要的永远不紧急
进入社会我学到的第一个工具,是「重要-紧急四象限」,内容说的是先在内心按照重要紧急程度划分为四类: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然后把工作划分到对应的分类中。
据说这是某个厉害人物的研究成果,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也曾有读到,但这个工具对我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因为,重要的事情从来都不是紧急的。
你可以回想一下,哪些重要的事情同时又很紧急?
老板从来不会把重要的事情发微信给你,他会召开一个会议来安排工作;同样的,微信给你的消息过一个小时再回复也不影响时效性。
很难想象到一件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交付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因此,我的事情只会划分为重要的和紧急的两类。重要的事情会对我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而紧急的事情只需要我处理一下,两者不会也绝对不可产生交集。
这同样也说明了工具自身的局限性,适用于别人的不一定适用于你,你也不需要为了适应工具而改造自己。
按照你的节奏来
我看过不少报道,介绍大佬们的每天工作时间的规划,比如媒体说苹果 CEO Tim Cook 每天早上四点起来工作,美国总统 Donald Trump 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
这会让我们会错误的认为,大佬是比我们付出了更大程度的努力。而实际上,这些文章并不能说明,大佬是因为起得早而比我们强。
大佬们之所以成为大佬,是更高效地使用了时间。
提高效率并不意味着要增加时间的投入,而是要减少时间的浪费。
管理学大师 Peter Drucker 在他的作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到过一个能让自己卓有成效的工具,就是客观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时间,当有了足够数量足够精细的记录,你就能从中发现智慧。
你会从这些记录中找到自己能量在每天的分布,哪个时间段适合做复杂的工作,哪个时间段适合做重复性工作。
这么说吧,即便是你热衷于解决一项难题,我在半夜时候拿着我的思路去找你,多半你也会提不起精神来跟我深入探讨。而我换个时间,比如上午十点半,你可能就会非常兴奋。
每个人能量的时间分布都不尽相同,进一步的,你需要把每天的时间按照能量划分成块,再把工作填到对应的时间里面,确保每件事情都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专注
你应该经历过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的感受:极度的专注,并能从中感到快乐、轻松,而且能量消耗并不高,完全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
这就是心流模式,能够做到完全可控的。能否启动心流,取决于你是否足够专注,能否专注取决于你同时展开了多少工作。
当重要的工作变得紧急时,你会受迫于时间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专注的方法,转向能更节省时间的方法,而节省时间就意味着注意力会同时花费在多件事情上,很快你就会感到很累,而且效率低下。
与心流法相对的,是番茄法。番茄法的优点是借助于外部的工具,来设置工作中不被打扰的时间段,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强外部性,进行中的番茄它会作为心事占据空间,而且结束时的提醒,能随时把我们从心流中强行拽出来。
专注是为了将你的精力放在少数能产生高收益的关键事情上面。事情自身就会膨胀,你需要的是通过专注创造更大的空间,而非简单的削减事情。
专注则是需要你创造连续性,给自己设定好专注的时间和一项工作,非必要情况不能打断自己的专注状态。
将上述几个方法串起来,组合成为的新的工具的核心要领,就是找到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工作,然后投入自己最优质的能量,专注于此。
把节省下来的一切投入到产生复利的事情上来,不能再被长期加班的工作所束缚,让每天四个小时的目标服务于自己,这才是对健康所许下最大的诺言。
只需要工作四个小时
网络上铺天盖地加班猝死的新闻,让我不得不把注意力回到关照自身健康上面来,开始关注自己的工作时长。
看上去有固定休息时间员工应该会比全年无休的老板轻松不少,但为什么总是员工来承担公司的压力呢?核心是在于对于工作内容的掌控上面,老板可以很轻松地拍板决定,而员工则需要为老板的拍板提供信息,24小时待命,精神上难以的到放松。
员工的时间不能完全属于自己,也不完全属于工作,被夹在两者之间,时间使用起来也显得束手束脚,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才是作为员工来说作为拧巴的事情。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他说到了他所在公司的文化,是「加班是你能力不行,不加班是你态度不行」,听到后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在这种有毒的企业文化中,会迫使每个人时刻处于防守状态,处于证明自己行与不行中,不仅会很累而且不出绩效。恰好充分证明了帕金森法则的真实性:
在工作能够完成的时限内,工作量会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时间都被填充为止。
一天你只工作四小时就足够了。工作本身更多的应该是创造,不能是只作为执行者埋头苦干,而是能为这项工作任务提供多少新的视角。超过四个小时的工作,都是没有找到系统性的工作方法,最后只会在无尽而有琐碎的工作中迷失。
为什么是四个小时?这是我给自己设定的要求,从 80/20 定律中可以简单推出,4个小时足以完成当天的事情,其他不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系统外包的方式来完成,而省下来的时间就相当于赚到了。
你不是受害者
实际上,你不需要把自己的全部打包成一件商品,在用几页简短的说明书描述清楚功能后,到市场寻找买家。
不能总是站在被消费的角度,它只会让你变得怨天尤人、人云亦云。我们总能看到不少人,他们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磨练,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稻盛和夫也曾反复讲到过「工作是一场完善人格的修行」。
如果你试着切换到公司为你打工的模式,你就能发现,原来可以自主决定哪些事情要做以及哪些事情不做,而不是安排给你的事情都必须要做。因为要把一件事做好,而不去做另外的事情,正是你的职责所在,老板并不能说什么。
我记得大学刚入学的时候,辅导员给我说「每个人来学校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这句话。几年里我带着这句话观察,看得出的确有些同学充分使用了大学里的各种资源,为自己铺设了道路。当时我觉得,这些同学真的很厉害,他们那么年轻就清楚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每个人都会经过相同的人生阶段,念书、工作,但这一些的结果都会伴随着时间的拉长逐步显现出来,运气会占一部分比例,不过一个人的意志则会主导运气的效果,倘若你没有为自己做好准备就碰到了运气,也只会看着机会白白失去。
当你觉得自己在被消费,处于没有选择、被迫的情况中时,事情就失去了你原本可以控制的那一面,而这一面恰好是你本应该用于修行的道场。
重要的永远不紧急
进入社会我学到的第一个工具,是「重要-紧急四象限」,内容说的是先在内心按照重要紧急程度划分为四类: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然后把工作划分到对应的分类中。
据说这是某个厉害人物的研究成果,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也曾有读到,但这个工具对我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因为,重要的事情从来都不是紧急的。
你可以回想一下,哪些重要的事情同时又很紧急?
老板从来不会把重要的事情发微信给你,他会召开一个会议来安排工作;同样的,微信给你的消息过一个小时再回复也不影响时效性。
很难想象到一件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交付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因此,我的事情只会划分为重要的和紧急的两类。重要的事情会对我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而紧急的事情只需要我处理一下,两者不会也绝对不可产生交集。
这同样也说明了工具自身的局限性,适用于别人的不一定适用于你,你也不需要为了适应工具而改造自己。
按照你的节奏来
我看过不少报道,介绍大佬们的每天工作时间的规划,比如媒体说苹果 CEO Tim Cook 每天早上四点起来工作,美国总统 Donald Trump 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
这会让我们会错误的认为,大佬是比我们付出了更大程度的努力。而实际上,这些文章并不能说明,大佬是因为起得早而比我们强。
大佬们之所以成为大佬,是更高效地使用了时间。
提高效率并不意味着要增加时间的投入,而是要减少时间的浪费。
管理学大师 Peter Drucker 在他的作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到过一个能让自己卓有成效的工具,就是客观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时间,当有了足够数量足够精细的记录,你就能从中发现智慧。
你会从这些记录中找到自己能量在每天的分布,哪个时间段适合做复杂的工作,哪个时间段适合做重复性工作。
这么说吧,即便是你热衷于解决一项难题,我在半夜时候拿着我的思路去找你,多半你也会提不起精神来跟我深入探讨。而我换个时间,比如上午十点半,你可能就会非常兴奋。
每个人能量的时间分布都不尽相同,进一步的,你需要把每天的时间按照能量划分成块,再把工作填到对应的时间里面,确保每件事情都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专注
你应该经历过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的感受:极度的专注,并能从中感到快乐、轻松,而且能量消耗并不高,完全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
这就是心流模式,能够做到完全可控的。能否启动心流,取决于你是否足够专注,能否专注取决于你同时展开了多少工作。
当重要的工作变得紧急时,你会受迫于时间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专注的方法,转向能更节省时间的方法,而节省时间就意味着注意力会同时花费在多件事情上,很快你就会感到很累,而且效率低下。
与心流法相对的,是番茄法。番茄法的优点是借助于外部的工具,来设置工作中不被打扰的时间段,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强外部性,进行中的番茄它会作为心事占据空间,而且结束时的提醒,能随时把我们从心流中强行拽出来。
专注是为了将你的精力放在少数能产生高收益的关键事情上面。事情自身就会膨胀,你需要的是通过专注创造更大的空间,而非简单的削减事情。
专注则是需要你创造连续性,给自己设定好专注的时间和一项工作,非必要情况不能打断自己的专注状态。
将上述几个方法串起来,组合成为的新的工具的核心要领,就是找到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工作,然后投入自己最优质的能量,专注于此。
把节省下来的一切投入到产生复利的事情上来,不能再被长期加班的工作所束缚,让每天四个小时的目标服务于自己,这才是对健康所许下最大的诺言。
👋 如果你喜欢本文,可以在我的博客订阅 newsletter 以获得最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