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读完书之后却忘得一干二净,就像耳边风一样,左耳进右耳出,毫无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阅读有些许的收获,我们会习惯性的选择做笔记,但是,笔记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最终的笔记在软件中“吃灰”。这些问题包括:

  • 方法单一:很多人还停留在学校时期的简单摘录,而没有学习更有效的笔记技巧。这种方式往往无法帮助你深入理解和记忆内容。
  • 缺乏系统性:很多人在做笔记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结构,比如康奈尔笔记法或子弹笔记法,这使得笔记难以复习和回顾。
  • 信息过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常常不知道如何筛选和整理重要内容,结果就是笔记变得杂乱无章。
  • 缺乏反思:很多人在记录信息后没有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一来,笔记就成了死记硬背的工具,而不是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思路。随着双链笔记工具的涌现,笔记爱好者群体不断壮大,卡片盒笔记的观点显然已经“出圈”。但是,真正成功实践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比如:

  • 文献卡片应该记些什么?
  • 永久卡片要怎么写?
  • 如何将不同的卡片进行关联?

接下来,我将通过对《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的实际写的卡片以及卢曼的卡片手稿,探讨如何具体撰写卢曼的卡片笔记法中的三种卡片:闪念卡片、文献卡片和永久卡片。

闪念卡片

闪念卡片的目的是快速记录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和灵感。 记录闪念卡片时,有两个关键要点需要注意:

  1. 方便记录:闪念卡片的记录工具一定要操作方便,以便能随时随地捕捉灵感。
  2. 嵌入工具流:记录工具应与个人的工作流程相结合,以便后续信息处理更加高效。

工具流就是将特定工具或应用程序无缝集成到你的日常工作中,提高效率。比如,我常用的软件是 FlowUs,我用 FlowUs 的微信剪藏功能,把微信剪藏放在桌面上,这样有灵感时就像发微信一样快速记录,信息会自动同步到 FlowUs 里。

在记录完闪念卡片后,如何有效处理这些信息是关键。根据卢曼的工作流程,闪念卡片是要转换为永久卡片。以下是我处理闪念信息的思路:

  • 是否对当前任务有所帮助?
  • 是否属于某个问题的灵感?
  • 是否是对某张卡片的补充?

如果以上条件都不满足,那么我会考虑删除这张闪念卡片,以保持系统的简洁和高效。

文献卡片

文献卡片的撰写往往让人感到头疼。因为写文献卡片的思路与我们在学校时的写笔记的思路截然不同。在学校,我们往往只是一字不落的记录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内容,生怕遗漏什么重点,几乎没有主动思考和理解课堂内容。这种做笔记的思路导致我们在阅读书的时候也只是简单摘录,而没有深入理解,从而无法建立卡片之间的联系,失去了知识链接的乐趣。当我们尝试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时,通常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1. 文献卡片应该记什么?
  2. 文献卡片应该如何记录?
  3. 文献卡片如何转换为永久卡片?

书中对文献卡片记什么是这样描述的: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

这样的描述是非常模糊的,并不能很好的指导具体的实践,为了明确文献卡片应该记录什么,阳志平老师的卡片分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他将卡片分为七种类型:

  • 术语卡:阅读中出现过的学术术语或者作者特定黑话;
  • 人名卡:阅读中出现过的人名,以及他的个人简介如何;
  • 反常识卡:有什么理论模型/推断证据/故事/行动,挑战了你的既有常识;
  • 金句卡:收集性感的句子;
  • 行动卡:写下你可以执行的行动;
  • 技巧卡:积累你学到的技巧;
  • 任意卡:此处自行发挥。

那么对于《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我们可以选择记录一些关键的信息,例如一张人名卡、卢曼的故事、三张术语卡、闪念卡、文献卡、永久卡以及一张任意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提炼出书中的关键信息。

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先把书读薄,再读厚” 。

知道了要记什么之后,接下来是如何记录。

关于如何记录书中的描述是这样: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最后把这些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你的文献管理系统中。

虽然书并没有给出文献卡片的具体案例展示,但是我在网上找到了收录了卢曼卡片手稿的网站(链接已放在评论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我们可以通过看卢曼的手稿卡片来学习如何写文献卡片,我在网站上找到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文献卡片,并利用 AI 进行了翻译,得到了一张中文版本的文献卡片。**这个卡片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号、内容描述、关联卡片、信息来源以及个人想法。

结合卢曼的手稿,我在 FlowUs 上搭建了一个文献卡片的模板,方便自己快速复用。模板的结构如下:摘要小结、原文摘录、延伸拓展、相关行动、信息拓展、相关卡片。

原文摘录:以我对书中做的一张闪念卡片的术语卡为例,在原文摘录的信息节点写上章节的信息(因为我读的电子书所以写的章节名,如果你读的是纸质书可以具体到页数),然后把书中的内容写在下面。

摘要小结:在写文献卡片时,一个关键点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书中提到:卢曼并不只是照抄他所读过的文章中的观点或引文,而是将其从一个语境转化到另一个语境。这很像翻译,不同的语境用不同的词描述,但是要尽量真实地保持原意。用笔记记下“作者在某一章详细证明了他的方法”,比引用文中任何词句都更能充分地描述这一章的内容。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信息经过大脑处理一次之后进行输出,这样能增强我们对这个信息的理解和记忆,这其实就是一个费曼的方法,我们可假设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要怎么表达这段内容。

延伸拓展:你对内容的思考和想法,卢曼的整套卡片盒系统其实是不关注你记录了多少文献,而是关注通过这些文献产生了多少思考

相关行动:记录由这张卡片触发的具体行动事项,确保想法能够落地实施。比如说找一个适合写闪念卡片的工具。

信息拓展:如果在处理信息时有疑问,可以使用 FlowUs 内置的 AI 助手来查询答案,拓宽信息的范围,加深理解。

相关卡片:这个功能可以帮助你找到其他相关的卡片。点击相应按钮,可以在右侧打开所有卡片页面,方便浏览和思考关联。

卡片之间的关联是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我们不过是在写文献卡片还是永久卡片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好的回顾其他知识卡片的时间节点,如果觉得某张卡片可以关联上,我们可以输入@,然后输入相关卡片的标题即可快速的引用。

永久卡片

在卢曼的卡片系统中,无论是闪念卡片还是文献卡片,最终的目的都是将其转换为永久卡片。闪念卡片记录的是一时的灵感,容易被遗忘;而文献卡片的内容则属于他人,只有永久卡片才是经过自己思考后保留下来的经验与见解。正如书中所说:这种笔记上的思想不是为了收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

书中对写永久卡片的方法描述相对模糊:你可以为每一个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并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

虽然书中提到要“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但是具体如何实施并不明确。我们来看一下卢曼具体的卡片手稿,这是紧接着上面文献卡片的一张永久卡片,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里是卢曼对上一张文献卡片的思考和想法。

基于这些内容,我的永久卡片的结构:原文摘录、写作单元、延伸拓展、相关行动、信息拓展。

原文摘录就是把上一张卡片引用过来,后续可以知道这张卡片是由那张卡片产生的。

在卢曼的卡片盒中不管是文献卡片还是永久卡片都会一个标准化的格式来写,书中的提到:卡片盒是学术界的集装箱,不必将不同的想法分开存放,所有内容都被标准化成相同的格式后存到同一个卡片盒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不管是写卡片也好,还是做其他方法的也好,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在某一时刻能用,那么从“以终为始”的角度来看的话就能理解为什么要用标准化的个格式写了,因为卢曼他写卡片的目的是为了后续能为他的论文书籍提供素材,所以他会采用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的方式。

基于此我的为自己设计的写作的标准格式是“观点-案例-结论”的结构,这种方法被称为写作单元法,源自师北宸老师在《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一书中的分享。还有更多其实的标准化格式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记了 1500 条笔记后,我总结出这些实用的方法》

延伸拓展、相关行动、信息拓展和文献卡片的方法就是一致的。

上面就是三种卡片的具体实践案例,最后总结一下:卢曼的卡片笔记法关注的并不仅仅是信息的摘录,而是自我思考与知识的联系。这种方法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个系统,帮助我们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生成新连接与想法。真正重要的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如何更好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