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声明]:本文由我监督 Gemini Experimental 1206生成,并非手打。
市面上流行的读书方法,五花八门,但大多逃不脱一个“用”字。速读、精读、主题阅读,林林总总,它们的目标,似乎都是让你从书里更快、更多地“获得”些什么。但这真的是阅读的全部意义吗?你是不是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时刻:读着读着,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绝妙的想法,或是一个奇特的问题,却又担心一旦去追寻这个想法,就会打断当下的阅读?
几年前,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读书时对相关主题感兴趣/疑惑,想查阅其他书籍,被打断阅读怎么办?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在读文化史的过程对传播主题感兴趣,或者想深入了解某个历史人物,这个时候是应该把这本书阅读完成,还是阅读相关主题后继续阅读?因为时不时的延展,导致读书总是很慢…求解咋整呢~”
这个问题让我忍不住写了个不正经的回答,没想到几年后回头来看,回答中临时拍脑袋编出来的词汇——“提前引用”,的确是一种可用的阅读和学习路径。
一、“提前引用”:不只是书签,更是你思维“战场”上的“伏兵”
“提前引用”,这四个字,说白了,就是把“引用”这个通常发生在写作后期的动作,提前到你阅读的时候。但它可不是简单的摘抄,也不是一般的标记,而是一种充满“预言”性质的“引用”。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旦遇到让你心头一动的内容—— 它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案例、一个疑问,甚至只是一种感觉——就立刻把它“摘”下来,并且写下你此刻的想法。
等等,先别急着往下读,让我先问你:你觉得,在阅读的过程中,“摘”下这些内容,最像是在做什么?
在战场上埋伏军队?
在侦探片里留下线索?
还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写一封“跨时空信件”?
没错,都有点像。“提前引用”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为未来的思考“预埋伏兵”。你不需要立即去深究,也不需要立刻得出结论,你只需要把这些“伏兵”安置好,并给他们一个“编号”(你的即时想法)。然后,你就可以继续你的阅读之旅,让这些“伏兵”在你的思维“战场”上静静地等待,等待被你召唤的那一刻。
二、“预判”:像“AlphaGo”一样思考,看见“未来”的“棋局”
你可能会问:我怎么知道哪些内容值得“提前引用”?这就要靠你的“预判”了。
“预判”是“提前引用”的灵魂,也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就像是你在和未来的自己下一盘棋,你需要根据当前的“棋局”(你正在阅读的内容)以及你对未来“棋局”走向的预判(你的兴趣、你的问题、你未来的思考方向),来决定在哪里落子(“引用”哪些内容)。
“预判”不是算命,也不是瞎猜,而是一种可以锻炼的能力。 它是建立在你对自己的认知之上的,建立在你对你所关注的领域的认知之上的。你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断地思考自己想要探索的问题,才能逐渐提高你“预判”的准确性。
这就好像训练“AlphaGo”一样,你需要不断地输入“棋谱”(阅读材料),不断地进行“对弈”(思考),才能让你的“预判”能力越来越强。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一种挑战,一种“思维的游戏”。你不需要追求百分之百的准确,你只需要享受这个“预判”的过程,享受这种与知识“博弈”的快感。
三、“提前引用”: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有趣”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学习方法,大多带着一股浓浓的“功利”味。它们告诉你如何更快地记住更多的东西,如何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提前引用”不同,它不追求这些“有用”的东西,它追求的是“有趣”,是思维的乐趣。
如果说我发起的“游牧教室”教育项目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它鼓励参与者在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游牧”,在持续的“迁徙”中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而“提前引用”正是这种“游牧”精神在阅读中的体现,它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关联”,最终形成你自己的、独特的“知识地图”。
它不要求你记住所有“引用”的内容,它只要求你记住你“引用”那一刻的想法,那种“灵光一现”的感觉。这些想法,这些感觉,就像是一颗颗“种子”,你把它们播撒在你的“思维土壤”里,然后静静地等待,等待它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你甚至不必执着于让它们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你只需要享受这个“播种”的过程,享受这个“等待”的过程,享受这个“未知”的过程。
四、“提前引用”实战:在不同的思维“战场”中“排兵布阵”
案例一:探索“技术哲学”
假设你正在阅读刘易斯·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你对“技术哲学”这个领域很感兴趣,但你目前的了解还比较零散。
读到关于“机械时钟”的段落时,你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机械时钟的发明,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运用“提前引用”,你可以:
记录: 把这段关于“机械时钟”的描述摘录下来。
标记: 写下你的问题:“机械时钟的发明,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以及一些初步的想法,比如“这是否与‘效率’观念的兴起有关?”并加上你“预判”的标签,如“时间观念”、“技术的影响”、“效率”。同时你想到,这个问题可能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到的“权力对身体的控制”有关联。你将福柯的这本书也暂时作为一条“潜在线索”记录下来。
关联: 继续阅读。你可能会读到更多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书籍或文章。例如你读到了关于信息技术与社会控制的内容。你将他们“提前引用”并贴上对应的标签。同时你意识到,在最开始那条关于“机械时钟”的思考中,“效率”这个标签或许应该改为“控制”。随着阅读的进行,你会不断调整、补充你的标签和想法。
思考的结构:
- 触发点: “机械时钟”的段落。
- 问题: 机械时钟如何改变人们的时间观念?
- 预判标签: “时间观念”、“技术的影响”、“效率”->“控制”。
- 潜在关联: 福柯《规训与惩罚》、信息技术与社会控制。
- 行动: 记录、标记、关联、持续阅读和思考。
案例二:研究“宋代城市生活”
假设你是一位宋史爱好者,你正在为撰写一篇关于“宋代城市生活”的论文做准备。你在阅读《东京梦华录》时,对“瓦舍勾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运用“提前引用”,你可以:
记录: 将《东京梦华录》中所有关于“瓦舍勾栏”的描述摘录下来。
标记: 写下你的疑问:“‘瓦舍勾栏’在宋代城市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与宋代的经济、文化有何关联?”并加上你“预判”的标签,如“宋代城市”、“娱乐”、“商业”、“市民文化”。你还想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或许可以作为佐证。
关联: 你继续广泛阅读与宋代城市生活相关的史料和研究著作,例如你读到了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内容,其中提到了“娱乐业”的兴起。你将它“提前引用”,并做好标签。你把《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瓦舍勾栏”的局部也摘取出来,和你的引文放在一起。你还阅读了城市史、社会史方面的理论著作,比如施坚雅的“中华帝制晚期城市”研究,并做了相应的“提前引用”。
思考的结构:
- 触发点: 《东京梦华录》中关于“瓦舍勾栏”的描述。
- 问题: “瓦舍勾栏”在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角色及其与经济、文化的关系?
- 预判标签: “宋代城市”、“娱乐”、“商业”、“市民文化”。
- 潜在关联: 《清明上河图》、宋代商业发展、“娱乐业”的兴起、城市史/社会史理论。
- 行动: 记录、标记、关联、持续阅读和思考。
案例三:理解“模因(meme)”概念
假设你是一位网络文化爱好者,你正在阅读苏珊·布莱克莫尔的《模因机器》,想要深入理解“模因”的概念。
在读到“模因是复制因子”这个观点时,你产生了疑问:“模因的复制机制与基因的复制机制有何异同?”
运用“提前引用”,你可以:
记录: 将书中关于“模因是复制因子”的段落摘录下来。
标记: 写下你的问题:“模因的复制机制与基因的复制机制有何异同?”并加上你“预判”的标签,如“模因”、“复制”、“基因”、“文化进化”。你还想到,这个问题可能与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观点有关。
关联: 继续阅读,你会读到更多关于模因理论的内容。你将他们“提前引用”并贴上对应的标签。同时你开始阅读《自私的基因》,并将书中关于基因复制的内容与之前关于模因的“提前引用”进行比较和联系。你甚至还可以去搜索一些关于“文化进化论”的论文,把它们也纳入你的“思考空间”。你逐渐意识到,模因和基因虽然都是“复制因子”,但它们在复制的“保真度”、“变异方式”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区别。
思考的结构:
- 触发点: “模因是复制因子”的观点。
- 问题: 模因的复制机制与基因的复制机制的异同?
- 预判标签: “模因”、“复制”、“基因”、“文化进化”。
- 潜在关联: 《自私的基因》、文化进化论。
- 行动: 记录、标记、关联、持续阅读和思考。
五、“提前引用”:什么样的人能够运用自如?什么样的人难以运用?
“提前引用”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它更适合某些特定的学习、工作场景,以及特定的人群。
能够运用自如的人群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工作习惯与目标:
- 需要长期深入研究某一领域: 例如,正在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尤其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他们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提前引用”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管理文献,避免遗漏重要的线索,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形成自己的观点。
- 需要持续追踪和更新知识: 例如,行业分析师、科技记者、政策研究者等,他们需要不断关注特定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提前引用”可以帮助他们构建一个动态的知识库,并记录自己对该领域的思考过程。
- 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或创作: 例如,跨学科研究者、艺术家、作家等,他们需要从不同的学科或领域中汲取灵感,并将它们融会贯生。“提前引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激发新的创意。
- 拥有强烈的个人兴趣驱动:“业余”的历史爱好者、科幻迷、博物爱好者等等,即便他们没有进行正式的学术研究或从事相关职业,也可能因为爱好而进行大量相关阅读。“提前引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兴趣,甚至进一步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的问题意识可能不那么“专业”,但“提前引用”仍然能够帮助他们享受“思维的乐趣”。
环境/场景:
- 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 “提前引用”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适合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场景。
- 有较好的信息管理条件: 无论是数字的还是纸质的工具,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条件来存储和管理“提前引用”的资料。
- 年龄阶段: 通常来说,大学生及以上,或者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高中生更适合使用“提前引用”,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难以运用“提前引用”的人群及其原因:
工作习惯与目标:
- 只需要进行信息获取,不需要深度理解: 例如,只需要了解新闻标题、记住操作步骤、查找电话号码等。这类阅读通常是为了快速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关联。此时,“提前引用”反而是一种负担。
- 习惯于“线性”阅读,难以跳出既定框架: 有些人习惯于按照顺序阅读,难以适应“提前引用”的“跳跃式”思维方式。这可能与他们的思维习惯或认知风格有关。
- 追求短期、直接的成果,缺乏耐心:“提前引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投入和耐心。“预判”和“关联”带来的乐趣可能难以即时体验到。如果一个人习惯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会觉得“提前引用”过于“迂回”。
环境/场景:
- 时间紧迫,需要快速获取信息: 例如,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报告,或者需要在考试前突击复习。“提前引用”需要时间进行思考和整理,不适合这种时间紧迫的场景。
- 缺乏必要的信息管理工具和条件: 例如,没有电脑或网络条件,或者没有固定的学习空间。这些都会给“提前引用”的实施带来困难。
- 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 例如,小学生或者初中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可能尚未发展成熟,难以理解和运用“提前引用”这种复杂的思维工具。
总而言之,“提前引用”更适合那些需要长期、深入、系统性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人,他们需要处理大量的、非结构化的信息,并从中发现潜在的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如何开始“提前引用”?
- 转变观念: 你需要认识到,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享受思维探索的乐趣,为了与知识进行深度的互动。
- 选择趁手的“兵器”: 找到适合你的工具,它可以是简单的笔记本和笔,也可以是各种数字工具,例如支持双向链接的笔记软件,例如 Obsidian, Roam Research。重要的是顺手,能让你长期坚持。
- 从小处着手: 你不必一开始就“引用”很多内容,你可以先从那些最让你“心动”的内容开始,慢慢地,你会越来越熟练,你的“预判”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 定期“检阅”你的“伏兵”: 定期回顾你“提前引用”的内容,看看它们之间能否产生新的“关联”,能否激发你更深入的思考。这像耕种一片你自己的“数字花园”。
“提前引用”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它让你像“预言家”一样在阅读中“看见”未来的“棋局”,并为之“预埋伏兵”。它不追求“有用”,只追求“有趣”,追求思维的乐趣。如果你厌倦了传统的、被动的、功利的阅读方式,不妨试试“提前引用”,让你的阅读变成一场充满惊喜的思维探险!